大卿导师开示:佛教的情爱观 人,很容易感动,很容易有生命的感动。当欲望升起的时候,就是欣赏结束的时候;当欣赏升起的时候,是没有欲望的。如果懂得欣赏,这个社会会变得很单纯;如果不懂得欣赏,这个社会会变成很多欲望的冲突。 学生问:我们看到美的东西,自然就会有愉悦的感觉,愉悦以后,就想继续看,继续看以后,就会慢慢的变成一种想要,渐渐就变成介于欣赏和欲望之间而很难拿捏。到底什么叫欲望?什么叫欣赏? 学生问:有一个二十二岁的女孩跟我说,她很想偷偷跑去美国看她喜欢的一个男生,她征求我的看法。我应该给她什么样的建议呢? 学生问:我常常被人家指责,说我为什么那么迟钝?我不太会去看待男生跟女生这件事情,人家喜欢上我,我都会觉得莫名其妙,觉得很奇怪,会问是否有给你什么错误的讯息?我会觉得我不是特别对性别上的迷恋,而是我很怕跟别人建立关系,因为会怕要分开。 学生问:如何面对你的爱人或者是亲人生命的结束? 导师答:我还是引用电影「战地钟声」的故事。故事的结尾,男主角受伤,女主角舍不得离开男主角,男主角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他说:你不走我们两个都死,妳走了我们两个都活着。那种感觉是什么?有人能够替你活着。所以爱的境界是什么?什么叫做真爱的境界?所爱的人在临终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我可以替你活着。然后,他也相信你,可以替他活着,这就是真爱的境界,这是一种真的感觉,不虚伪的!在临终的时候,一个你深爱,他也深爱你的人,告诉你:我愿意替你活着!你完完全全地感觉到他的感觉,他也完完全全的相信你讲的那句话,是的,他可以替你活着!你能够很放心的走,心中充满着爱的走,然后活着的人也很有信心的为两个人活下来,这就是爱的境界。就是这种感觉,我们要的就是这个。
——两性问题其实就是在讲人性问题,真正的情爱是没有男女的对待,不只是没有性关系,也没有男女的对待,这样才能超越两性问题。我们必须从这个问题里面去超越,而不是假装它不存在。两性问题绝对是社会的主要问题,甚至是全世界最主要的问题,全世界人类最不懂的问题叫做两性问题。
导师答:为什么不会想要?因为你觉得很美、觉得愉悦的东西太多了,到处都是,所以不会想要。就像天空,永远在那里,你不会想要天空的。能够让你欣赏的东西太多了,你要的东西太多了,就不会再要,因为太多了。眼前的这个东西,不会走了以后就没有了,有的东西走了,又来一个,它一直都在那里。它永远存在,所以你不会要。不需要『要』,就像感情一样,感情不是要来的,如果感情可以要,就不叫感情。
导师答:妳也可以很轻松的谈她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我会觉得她有一些真正的欲望没有满足。通常我们在佛教里面讲趋乐避苦的意思,就是说她没有面对自己真正的需要。基本上,我们相信她想要看那一位男性,并不是她真正的要,所以只有透过对话来了解她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她真正想做的事情没有满足,才会说没事干,因为她没有找到她真正想做的事。大人可以做的就是引导她,看到她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导师答:高质量就是不怕分开,高质量的感觉就是离开了,你还是觉得他还活在你的心中,你不会觉得他远离而去,他觉得离越开,他离你越近的感觉。
三人同心是一个人类脆弱点的突破,因为我们一般人都觉得三人太拥挤了一点。事实上,三人同心的时候,它突破了三角关系,那是人性心量黑暗的一个点,它突破了、亮起来了,这叫三人同心。它再也不会有排他性了,因为一般二人同心还有可能有排他性,三人同心的时候,排他性不见了,很奇妙的就不见了,那时候的心量就变成好广大。
学生问:刚刚我们谈到同心和沟通的话题,所谓的三人同心,用在政治跟社运的合作上面。但是在爱情的关系里好像不可能三人同心。想要请问老师的,若是婚外情的话我们要怎么样三个人静下来沟通?另外一方面,有没有可能爱情关系是超乎二个人,是三个人的爱情、四个人的爱情、五个人的爱情、甚至100个人,一千个人的爱情?
导师答:我讲的同心是指男女关系的脱落,它包括男女关系,但不是因为对方是异性而跟他同心。如果是因为对方是异性而跟他同心的话不算,不要一谈到同心就想到男女的情。我讲同心的时候是不管你是什么,不是因为男女、不是因为异性,不是因为你是一个很漂亮的人,而是因为你是一个很干净的人我跟你同心。我们讲的同心当然不是说同心做坏事啦!我们讲的永结同心不是一起抢劫银行,不可能同那个心嘛!同心一定是同很干净的心,同很纯洁的心,同没有异性引功染着的心,所以我们不是在讨论婚外情、好几个人的爱情,这都不是我讨论的范围。
学生问:老师,在沟通上面,婚外情要怎么沟通呢?
老师答:我想要从你们两个的同心开始才能够,如果你们两个都不能同心,那婚外情不晓得要怎么谈,没有办法谈所谓的婚外情。现在问题就是你到底要不要这个婚姻?现在讲婚外情,就是说他不愿意放弃现在的婚姻,又想有第三者,这个第三者又是他的配偶不喜欢的人。是不是要谈这个问题?这有什么好谈的?她不喜欢她,有什么好谈的?
学生问:可是,老师不是说要消减那种对立关系吗?
老师答:那就是要消减当事人对男女的执着。因为异性的吸引而想要同心,
我告诉你那是不可能的。有异性的吸引而同心的,难免会变成有对象的关系,它永远是紧张的,因为它有嫉妒的成份在里面。婚外情一定是有异性的吸引吗?如果是,那是不对的,那是会有问题的。所以,我们讲同心不是指那个。
学生问:老师曾开示「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心上人」,若从很广的看爱情观来看,真正的爱情的真义是不是这样?
导师答:对,可以这样说!就是说你要会跟万事万物谈恋爱,我们所相信的爱情是──爱上一个人,你会爱上全世界。你爱上的人是你生命的窗口,透过他,你看到了全世界,他也透过你,看到了全世界,至少是另外一个很不同的世界。当你所爱的人死了以后,你会觉得他活在你的心中,这样的感觉,叫做爱情。…所有的爱情都得到永生,因为他都在你所爱的人的心中复活,也在爱你的人的心中复活。真正的复活,是在爱你的人心中复活,因为他爱你,他才有空间让你住进来;因为他爱你,所以他的心才有空间,让你能够永远活在他的心里面。一点都不用力,它就是这么自然。爱是一种精神的流动,当他肉体离开了人间,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你的心里,而且永远跟你对话,很亲切的对话,这就是爱情!
学生问:刚刚有听到老师说要放掉性别的脱落,还有要放掉身高,第一次听到就有一种特别的感动。是不是再请老师,针对这方面教我们比较实在的、如何去练习,如何去有这种转换!
宗教就是让你会感动得跪下来,眼泪会一直流个不停,为什么会这样,你会觉得那里面好美啊!为什么好美啊,你会感觉那里好苦啊!为什么会觉得好苦呀!你会感觉那里面好真呀!就是那种力量呀!让你愿意走出你原来的框框!让你愿意跟别人分享你全部的生命!让你愿意真的找到有缘人跟你同心!从那里开始,从那个地方开始三人同心,然后你不断地扩大三人同心的同心圆,这个同心愿意让更多人进来,这个三人同心没有任何排他性。
学生问:老师有说到,一般佛教讲的五戒,所谓的YIN,不是指跟配偶以外发生关系,而是有勉强、暴力或者是等等不自然的方式,或者是人类跟动物一样有一种杂交的倾向,那是一种坏习惯。我记得老师的说法是,先不要用是非善恶的角度去评价他。我们听了之后觉得跟传统佛教的说法是不一样的,有没有经说的依据?最后的一个问题是,老师也常常讲,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这是不是太简略的说法。因为,如果用佛教的语言,爱好像是染着的、是贪着的,是百千万劫常在缠缚的,跟老师说的爱,好像完全不一样!爱有很多种,情爱之外,父母、子女、朋友之爱呀,能不能用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来解答?
经典上只讲YIN戒,什么是「YIN」:中文来讲就是过度,印度文来讲就是不正当。但什么是不正当呢?我们保留相当大的空间,它有可能随时代的解释在变化,我们不要因为这种解释变成一种对立,第一个就是不要因为这样而对立。基本上,佛教是透过对男女情爱的认知,有提到欲界天的六种现象:欲界的第一天、四大王天,所有人类都有这个两*****媾的行为;欲界第二天忉利天,他还要拥抱,有交媾但出气不出精,焰摩天要相抱,兜率天要牵手,化乐天要相顾凝眸,他化自在天只要惊鸿一瞥。梵天则全无男女之欲。
西方人主张灵肉一体,佛教不认为,佛教不认为灵肉是一体的,它不认为两性关系可以透过**完美而结合,佛教基本上不相信这个,但是它完全尊重你,而且相信你是很努力地想要透过性关系来达到灵肉一体。就是说觉得这里面还是有愚痴,甚至是愚痴的成份很大,佛教认为,性欲是一种不懂得解除自己身心紧张的行为,以为透过性关系可以更进一步拉近心灵的距离,佛教不认为性欲可以达到目的。愿意去实践的人,愿意去尝试的人,基本上,我们相信你迟早会发现那是一条不可能的路!
学生问:很多人在听说我要踏入修行的开始,就说我的人生经历不够,或者说我还没有碰到那些挫折,所以我没有那些感触或是我没有那些动力去做,是真的吗?可能经历某段创伤后才会回过头来,我们才会有动机去想这个问题,是这样吗?虽然我们没有遇到所谓的大风大浪,可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是比较平和的去做一些事情,难道这个不是修行吗?
导师答:有的人结八次婚她还是觉得她没结婚。有人他没结过婚,但是他觉得已经结婚了,这就是敏锐度的问题。所以我想会学佛的人、会修行的人都属于比较敏锐的人,他敏锐的感觉到世间的三角关无解,所以他会想要走出三角关系来。基本上,会走到修行的路,就是看到世间的三角关系,它不一定是男女之间,包括同事之间要得到上司的赏识,都是三角关系。不一定说你要一年被解雇三次,要失恋几次才会想要学佛,不一定是这样子。不敏锐的人就算失恋十次也不想修行。她结婚了,对方有外遇,然后离婚了,她也不会得到任何教训,她还是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很勇敢的再来一次。她还是觉得:啊!宗教不属于我、修行不属于我,我只是上一次比较倒霉,下一次不会,她还是会再去试,不断地尝试,试得头破血流,甚至非自杀不可,因为她没有办法敏锐地感觉到她是在做一件不值得的事情,她没办法。所以这是一个敏锐度的问题,有足够的敏锐度,就不用经历过这么多的挫折和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