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关于佛教的评论原文
“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
爱因斯坦关于佛教的评论原文: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出自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N原文如下:
"The
[1954,
(
建议阅读<爱因斯坦传记>
爱因斯坦所写自传的谈论中,他谈到
爱因斯坦说:
卍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卍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
卍
卍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爱因斯坦:“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说:
爱因斯坦:“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这些自然规律的认识非常不完备和非常零碎。因此相信自然界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根本规律,这种观念的本身也是建立在某种信念之上。科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迄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种信念是站得住脚的。”
爱因斯坦:“这里提出的对宗教的解释,意味着科学对宗教态度的一种依存关系,在我们这个物欲主义占优势的年代,这种关系真是太容易被忽视了。固然科学的结果是同宗教的或者道德的考虑完全无关的,但是那些我们认为在科学上有伟大创造成就的人,全都浸染着真正的宗教的信念,他们相信我们这个宇宙是完美的,并且是能够使追求知识的理性努力有所感受的。如果这种信念不是一种有强烈感情的信念,如果那些寻求知识的人未曾受过斯宾诺莎的对神的理智的爱的激励,那么他们就很难会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而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使人达到他的最高的成就。”
爱因斯坦曾经说:“人生最后的领域,只能在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
崇高的信仰也决定了爱因斯坦的行为方式。他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在爱因斯坦眼里,真理是朴素的;在世人眼里,掌握真理的爱因斯坦也是朴素的,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非常简朴,更体现在他毫无虚荣心、毫不冷漠、毫无恶意、毫无优越感。
我个人认为,单凭素食对人类的影响,就足以证明吃素对全人类有非常正面的感化作用。
—爱因斯坦(Albert
爱因斯坦的生命观何等崇高!他以恭敬、谦卑、崇拜的心态、博大的睿智,沉醉于探索和赞扬大自然宇宙的无限奥秘之中。
爱因斯坦则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分只是挥之不去的幻象。”时间和变化被视为虚幻不实,不再有真正的意义。廿世纪的杰出的数学物理家维尔(H.
爱因斯坦则说: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爱因斯坦说:“合理性(Comprehensibility)乃是宇宙永恒的奥秘。”区区之人有幸掌握了些虽不完备却真实的科学知识,这些有限的知识向有心的人指出无限的真理。爱因斯坦认为此种奥秘感是科学研究的深刻动力。他称之为宇宙性的宗教(Cosmic
但爱因斯坦强调此奥秘感与灵修的神秘主义(Mysticism)无关,因他不相信个人与上帝的交会契合。他认为知识来自感官与推理,启示性的知识并不可能,因此他对上帝(God)抱著不可知(Agnostic)态度。宇宙万物已经显出上帝伟大的心智和设计,再没有别的启示了。
宇宙对爱因斯坦而言,似乎分成可知的形而下层面,和不可知的形而上层面:前者是宇宙的外在表相,感官所及的物质世界,是知识的领域;後者是宇宙的内在精神面,超乎人的理解力,是艺术和宗教的领域。
爱因斯坦曾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宇宙的宗教”,该宗教的使命是探索“自然界里和思维世界里所显示出来的崇高庄严和不可思议的秩序”
杨振宁
摩尼·巴格西
摩尼·巴格西在《我们的佛陀》中说:“最让人吃惊的一点是,佛陀是一个冷静的科学大脑与一颗饱含深切同情的热诚爱心的独特的结合体。
卡尔·马克思(德国)
卍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卍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恩格斯(德国)
卍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弗里德利希·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
卍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兰·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
卍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卍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最少压迫性的因素。
卍我觉得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佛陀都超过耶稣。
章太炎
卍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
卍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卍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
梁启超
卍吾常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卍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卍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康有为
卍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
孙中山
卍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陈独秀
卍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许寿棠
卍现在中国,虽称民国,而外侮益亟,民气益衰,一般国民懦弱、浮华、猥贱、诈伪,视清末或且加甚。自非一面提倡佛教,以勇猛无畏治懦弱心,以头陀行治浮华心,以惟我独尊治猥贱心,以力戒妄语治诈伪心;一面尊重历史,整理国故,以养成民族的自信力。否则,前路茫茫,何能有济。
张君励
卍盖世尊之说法,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觉。既有觉,自然不离智慧。悲智双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为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谓起于迷信可也;归依佛法,则智者之事也。
毛泽东
卍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和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卍在古代,佛陀传扬恢弘的教义,保佑普天之下太平无恙。
卍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鲁迅
卍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李石岑
卍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
沈家祯
卍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趣,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和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卍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一些开悟,如佛陀的人所说的话,但不能引导我们到悟的境地。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
王季同
卍哲学家对这个(佛家的真如,即宇宙万有的本体,终极真理)不过是推测,佛教却是亲证。所以佛教哲学大旨和近代西洋哲学仿佛,而精密过西洋哲学好几倍。
朱光潜
卍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尼赫鲁(1889~1964)杰出印度政治家
卍
卍佛比起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其它时候比现在正身处苦难与心烦意乱之中的人类更需要他的和平的启示了。
卍在这个充满冲突与风波,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象太阳一样大放光芒。在这个充斥着原子弹和氢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这个教理了。人类两千五百年的经历只不过是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教理的持久性与真实性。让我们记住这永恒的教理,努力按照佛陀的教法来革新我们的思想和修正我们的行为。这样,即使是处在令人恐惧的原子弹时代,我们也会镇定自如地面对它,为促成正思正行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尊者W·罗睺罗博士
卍佛教是现实的,因为它对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现实的态度。它并不是错误地把我们领向愚人的天堂,也决不用所有的那些虚构的恐惧和罪恶感来威胁恐吓、折磨摧残我们。它精确而客观地描述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
弗朗西斯·斯托利
卍佛法的原则在今天就象在它最初表述出来时一样,并不受时间变化和知识爆炸的影响。无论科学知识的增长如何扩展人类心理的地平线,在“法”的框架里总是有接纳和消化更多科学发现的空间,但它又不是靠依赖原始思想中有限的概念来投合一些人的心意,也并非仰仗了其否定思想的力量。
鲍罗登博士(英)
卍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学者渐多,实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
哈兹拉特·依拉亚特·可汗
卍佛陀的使命性质非常特殊。因此它与世界其它宗教有着相当不同之处。佛陀的使命是让那些“理想主义的鸟儿们”飞得离大地更近一些,因为,滋养他们身体的食物毕竟来源于地球。
萨拉乃浮夫人(美)
卍佛教在其长远历史中,无时不在向前迈进。它不但保持了它的与近代科学之并进,并且超出而立在科学的前面。佛教在今日,正如科学一样,崭新而适用。何以故?因为佛是以颠扑不破的真如之理为基础故。
乔治·万雷(美)
卍现在世界急需拯救。我以为只有佛的光明和佛的圣洁,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弗朗基博士(荷)
卍世界战乱的根源,是由于某些国家贪婪心太重,权利心太浓,恃强凌弱,称王称霸,以致发展成残酷的战争。摩西十诫已经提及,但道理没谈透,故没能收弭兵之效。独有佛说非常究竟,特别是佛教戒律非常精粹。假使能使佛教普及,则世界大同就可拭目以待了。
曼特森夫人(德)
卍佛教的生活准则,能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净化与安乐,并使生活充实、美满而合理。佛教的思想能导致和平,使人类确知非正义战争是野蛮行为。佛教不强人盲从,而是引导人们深思,接受其教义。凡有智慧的人,就佛学的道理深思谛观,尽皆会达到心智开悟而感到心底光明。
卍佛之教义,不仅为东方人设,并为一切西方人所需要。凡能精研佛法者,皆能得到不可思议之智慧及思想威力。今,时机已至,东方人应速将大乘佛教诏示西方,西方人应速起研求之。东方对世界文明之大贡献,盖即大乘佛教是也。
克里柔夫人(英)
卍宗教与科学是相互排斥的,两者不能通融。这大半是由于某些宗教信守神的启示,它们固步不前,不肯去研究宇宙的自然法则。唯独东方的宗教──佛教,它提出了因果律和缘起法,能从事研究佛教和人生,并经得起科学的推理和验证。所以佛教是启人智慧的宗教,只有它可以与科学相提并论。
卍佛教所开示者,乃是一种使心和意共同满足的思想法则,其所含内容之高深,乃无与伦比者也!
荣赫司鹏爵士(英)
卍我在东南亚国家旅游和佛教徒接触,最感动的是他们周围有一种庄严和安和的气氛存在;而且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佛像,以一种高尚、宁静、慈爱、端庄的姿态趺坐着,单是这种气氛和神态,已经将佛的基本特质深深印入我的脑海,而使我神往了。
弗那多博士(斯里兰卡)
卍佛教之生活法,能使人们得到安乐,并使生活成为合理,至诚和平;使人类确知战争是野蛮愚痴的最良方法,无过于宣传佛教之道理及见解。佛教不强人盲从,但凡有思想智慧之人,就佛教道理深思谛观,则未有不怡然焕然,心安理得者。
隆斯佩雷女士(法)
卍佛教意义的高尚,道理的纯正,对于法国很多意识纯正而好道的人,及不满意于宗教信条的人和真正的自由思想者,具有一种很大的吸引力。我们既看到现在全世界的混乱与痛苦,又感觉到适用佛教的道理可以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那么,我们便可唤起人类,使注意佛教的这件工作是怎样的急切了。
韦尔斯博士(英)
卍佛陀之法音,佛陀之根本教义,由今研究其原本所得,乃知极简单明晰,且与近世观念最相合,其为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之成功,盖不待辩也。
卍佛陀原始之教,只要稍加整理、涤清而发扬,对于人类命运前途,仍大起作用而弘传于世。
诺曼裴耐斯教授(英)
卍佛教是医治“崇尚”摩登病的良药。在我们这个痛苦疲惫的欧洲,我们断然需要佛陀教理,这教理就是“中道之教”。它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启发我们的觉悟,引导我们达到和平光明的大道,并能获得大智慧。人人能成佛,不信来看看,若只是盲信,所信是否正,也犹未知道,如此是枉然。正法不须信,只需细思忖,不耻上下问,其心应随顺,多闻多实践,实践人自辨。这个世界很复杂又很简单,愚者执迷不悟钻牛角尖。智者明理脚踏实地心坦然,一切随顺安稳理所当然。
▲附:
●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心经略说》摘录
●《用现代的观点看佛教》彼得·德拉·桑蒂那博士著
看待佛教有很多方法,不同文化的人民有不同的观点,而我尤其认为我们该比较一下西方或现代的观点与传统观点的区别。这种观点的研究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如果我们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是如何看待某一事物的话,我们就会开始看到我们自己片面观点的局限性。
在西方,佛教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认同。西方社会有许多地位显赫的人要么是佛教徒,要么是佛教的赞同者。这一点最清楚地表现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写自传的
在欧洲,总的说来,对于佛教的看法是:佛教是非常先进,非常理性,和非常复杂的。所以,当我来到新加坡发现这里的许多人认为佛教是过时的,非理性的和与封
爱因斯坦关于佛教的评论原文 2025-04-25

